最近,无论是成名歌手的演唱会,还是乐队扎堆的音乐节,各大售票平台此起彼伏的开售提醒集体宣告:
(资料图)
属于音乐的夏天来了!
通常来讲,一场演唱会的演唱曲目在20到30首之间,音乐节上乐队或歌手的演唱曲目则在5首左右——如果不想每年夏天都听一模一样的“老调重弹”,那么就得保证原创音乐的创作密度,这样才能让每个夏天都有新的旋律。
5月24日上午,青铁置业·2023第五届青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正式启动,即日起到10月下旬,继续分“原创歌曲奖”和“原创乐队奖”两大类别征集参赛作品,并有6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助力原创音乐人实现梦想。连续五年,青岛持续为乐坛“上新”。
一
《中国好声音》总导演金磊认为,对于音乐产业来讲,原创力是它的发展源头。
对于原创音乐的扶持,已在行业内“卷”了起来。
两大数字音乐巨头今年各有动作——网易云音乐发布了“云梯计划2023第一期”,腾讯音乐推出了“新势力计划2023”。此外B站的“原创扩音计划”、抖音的“看见音乐计划”、快手的“双击音乐计划”等也都在“战团”之中。
但短视频和大数据以“流量”为主导的推送逻辑,也把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原创音乐人面前:是要“15秒”的抓耳旋律,还是一首歌的完整表达?
许多原创音乐扶持计划,作品播放量是重要的“指标”,这种显著倾斜线上“爆款”的扶持,对于那些喜欢打磨作品的音乐人并不友好。相对于线上“爆款”,后者跟线下演出更加“适配”——尤其在“硬核”乐迷扎堆的各大音乐节上,许多人会包容歌手或乐队忘词、弹错、走音,但很可能不会包容“我们一起学猫叫”。
去年,第四届青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的原创歌曲金奖,颁给了宋洪飞的《溯源》。4个月时间,宋洪飞仔仔细细地打磨着这一首歌,不断加编曲、和音,最终用中阮、唐阮、唢呐、二胡等构建出了完整的国乐氛围。青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,显然更倾向于支持后者。
对于更看重质量而非流量的原创音乐人来说,打磨是个必然过程。相较于“15秒”的抓耳,打磨后的作品往往有更大概率经受住时间检验。李宗盛的那首《山丘》,从2003年旋律闯进脑海,到2013年终于面世,打磨时间长达十年。如今又一个十年已过,《山丘》依然活跃在音箱里、耳机里、人们的脑海里。
二
自从赵雷的《成都》火了之后,总有人一下火车、飞机就直奔目的地——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”。
赵雷是北京人。
郑钧那首经久不衰的《回到拉萨》,让无数文艺青年想去拉萨看看。
郑钧是西安人。
去年获得第四届青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原创乐队金奖的低苦艾乐队,是由成都选送的,预赛曲目是《兰州,兰州》。
城市与原创音乐人的“缘分”,某种程度上真的挺“随缘”。
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过:“城市既是一个景观、一片经济空间、一种人口密度,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。更具体地说,也可能是一种气氛、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。”
城市的气氛、特征或者灵魂,是启发原创音乐人的重要灵感来源。
生于斯长于斯的朝夕相处,自然是一种感情深厚的启发;但城市的某种独特元素,往往也能在“一面之缘”中启发音乐人——郑钧写《回到拉萨》时,根本就没去过拉萨。
从这个意义来说,柔性引才所倡导的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,其实同样适用于城市与原创音乐人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这是个需要时间去培养和酝酿的过程,成都和拉萨都是幸运的少数,绝大多数城市虽然都有自己的“主题曲”,有的还不止一首,但传唱范围往往颇具地域性。
但只要有足够多有才华的音乐人,能够有足够的机会去充分感知一座城市,相信缘分总是会来的。
三
音乐是一个具备完整链条的产业,只有做好经营才能有足够实力支撑原创音乐。
从全国的原创音乐版图来看,北京无疑是最受瞩目的高地,反光镜、Joyside、后海大鲨鱼、刺猬等一批乐队在北京诞生,更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音乐人、乐队从北京走出。
音乐人扎堆在北京,最根本的就是北京的演出机会多,从三里屯、后海的一众酒吧,到草莓、迷笛、爵士等音乐节,不同梯次的演出市场支撑着不同阶段的原创音乐人起步追梦。上海、西安、成都、重庆等音乐人聚集的城市,也具备类似的产业条件。
原创音乐人现场演绎作品
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这种对音乐的需求,也正在渗透进更多的城市,越来越多的酒吧、livehouse、音乐节、演唱会,正从一线二线的红海市场,挺进三线四线的一片蓝海。
据统计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有40多场音乐节举行,成千上万的乐迷奔向各个举办城市,也顺势带火了当地的旅游市场。
今年,青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也将启动全国巡演,济南、成都、郑州、南宁、深圳等城市将成为首批巡演城市。
或许对于原创音乐来说,在灵感激发之下、打磨完善之中的创作,只是“情窦初开”;作品面世后,舞台上的展示只是“海誓山盟”;真正给予作品长久生命力的,是众多观众与音乐发自心底“两情相悦”,从而泛起的各种共情。
在音乐与观众的“双向奔赴”中,愿我们的青春回忆、时代记忆里,又多了一首好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