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(「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」的西方藝術表現)
(出自台灣大學王世宗教授《歷史與圖像——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》第十六章〈希望與欲望:十九至二十世紀文化氣氛的轉變〉,頁464-5。)
藝術創作講求創意,故藝術的精神不得不為個人主義,然偉大的藝術絕非個人觀感的申說,而是英雄所見略同的超凡心得;如此,十九世紀後期現代藝術的意向相對於傳統藝術雖明顯為個人自白,但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卻是普世性(不是普通或普遍)觀念的表白,「疏離感」(sense of alienation)的詮釋即是一例 。馬內的「酒吧」(A Bar at the Folies-Bergères, 1881-82)正在表現現代生活的疏離感,此畫是畫家晚年的鉅作,更顯露其對生命本質的終極感觸。畫中女侍表面上態度平靜,但流露著幾分冷漠與憂傷的情愫,此與其穿著打扮的雅致、周遭陳設物品的繁華、以及背景鏡裡反映的喧鬧歡樂場面,形成鮮明對照,暗示出現代社會群我密切關係下個人無法解脫的孤寂感,正如畫中這個盛裝美麗的女人只是冷眼旁觀身前的盛宴,而不得——且不欲——參與分享。畫面右側可見女侍在鏡中反映出的巨大身影,這在實際上為不可能的現象因而顯得極為唐突,此乃畫家為彰顯孤獨與荒謬之感所為(猶如李白所謂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」的詩境) 。印象派藝術本不重感官所見的世界,而強調創作者心靈所感的宇宙,這個「眾人皆醉我獨醒」的熱鬧景象乃在傳達「舉世皆濁我獨清」的孤傲情境,而「我」所以孤獨正因處在茫茫人海中,「世界」所以沈淪乃因各人不能自察,可見此種表現疏離感的作品實寓有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化俗主張。